尊龙凯时民以食为天。周日中午,一队由香港旅社组团的游客风风火火离开五台山来到太原。能在此间尽情品尝一番山西面食那独有的滋味是客人的一大心愿。
人们注意到,在山西省城里,三晋各路面食在这座城市里都能见到其踪迹。晋南一带的手工面,大馒头,晋中城乡的大刀面、蘸片子,晋北大地的拨鱼、剔尖、河捞、猫耳朵。林林总总、风味独特的面食,令人不禁食欲大开。
正在点餐的香港游客不由发表感慨:“中国面食在山西,山西面食属太原。能在这里吃上地道的山西面食,也是此次来三晋大地观光的计划。”
一旁的服务生称,平时,每有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山西时,总要品尝一番山西面食那独有的滋味。
三晋面食文化源远流长,算来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当地一般家庭的主妇都能做几十种面食。普通面团若到厨师手里,更被做得花样翻新,目不暇接,已达一面百样,一面百味的境界。
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。寻常的面食经过千百年的蒸、煮、煎、炸、烙、烧、烤等手法,山西人将其揉搓成独有的文化韵味在其中。
此间厨师介绍,山西面食且不说花馍、锅盔、馓子、石子饼、太谷饼等面点,单“煮面”一项就演练出削、剔、拨、擦、抿、压、拉、搓等二十多种技法。除刀削面外,刀拨面、大拉面、剔尖、猫耳朵、揪片、掐圪塔、抿曲、擦尖、铁拨 、尊龙凯时大刀面、蘸片子、握溜溜、莜面栲栳。能叫上的或叫不上名字的面食更是多得不胜枚举。
眼下的夏日时节,在山西一些农村中,农家人吃饭时总习惯盛一大碗面条信步走出院门,或站蹲在自家门口,或蹲到巷中大树下,聊天吃饭两不误。人们一边吃饭,一边谈论家常。青年人有的相互交流种植、养殖经验,有的则传播时事新闻。
与山西人谈论面食文化,据说面食在此间有四百种之多,其中刀削面名扬海内外,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。
刀拨面是山西一绝。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,长约六十厘米,两端都有柄,刀刃是平的,成直线。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,粗细一致,尊龙凯时断面成小三棱形。面用冷水和制,面条三棱形,用两头带把的刀拨面,吃着筋软可口,不易粘连,浇入荤素浇头或炒着吃均可。
山西的刀削面名声在外。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,站好优美的姿势,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落地,鱼跳龙门,削出的面条又细、又薄、又长。山西刀削面内虚、外筋、柔软、光滑,深受人们喜爱。 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、山东的伊府面、河南的鱼焙面、四川的担担面,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。
与外乡游客谈论刀削面,此面在还流传一古老的传说。昔日,蒙古侵占中原后,建立元朝后。曾规定十户人家轮流使用厨刀一把。一天中午,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,让家人出门取刀,不巧刀已被别人取走。取刀人返回出邻家门时,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,尊龙凯时他顺手捡起揣在怀里。回家后,锅开得直响,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,此人忽想起怀里的铁皮,就取出此铁皮应急切面。
老婆婆把面团放在木板上,左手端起,右手持铁片,站在开水锅边“砍”面,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,煮熟后捞到碗里,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,老汉边吃边说:“好得很,好得很,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。”从此铁片削面的故事传遍晋中大地。
岁月绵绵。现今,三晋面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重要种类,一直受山西人的关注。
近年来,太原市当地许多餐饮业对传统山西面食文化进行挖掘、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。为弘扬山西面食文化在全国的领先地位,不断丰富源远流长的三晋面食习俗与制作技艺,山西省政府已确定将太原刀拨面等面食的传统制作技艺,入选为今年山西省级“非遗”名录。有关部门把一块醒目牌匾挂在老字号门店的大门外。
有人称,若山西刀拨面成功进入国家级“非遗”的名录,必定给中国民间传统食文化园地又添加新的异彩。(完)
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,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,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。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